中国画的笔法


 
 姜成楠 
 
   

    骨法用笔
     笔墨技法是中国画技法的基础。一幅好的中国画,在表现技巧上要有笔有墨。所谓“有笔”,就是要做到“骨法用笔”。
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画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评画“六法”中曾提出“骨法用笔一说。从此,“骨法用笔”就成为历代画家公认的中国画用笔的根本法则。
     “骨法用笔”就是要落笔成形神。这种用笔方法是指运用笔的轻重、疾徐、刚柔、虚实、顿挫、转折,匀战等不同笔法变化,按照作者的表现意图,通过以意用笔,意到而笔到。笔落而形出,而神现。做到笔笔是形,是体,是质,是量,是空间,是神,是态,是情,是意……。如作者意想画一棵挺秀婀娜之柳树抒发愉快舒畅的情意,于是,用凝重干涩之笔道皴画出粗糙而挺拔的树干,用圆润并富于弹性的笔道画出随风摇曳的枝条,再用飘洒轻松的笔道画出飞舞的树叶,当柳树的形出来时,柳树的神和作者的情意也同时表现出来了。唐朝著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氏在这里讲的“骨气”即为本质结构(骨)和神意(气),而要达到“骨”、 “气”和“形”都“似”的效果,必须由作者“立意”在先,而后“归乎用笔”,这也就是“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法则,其艺术表现力的高超是任何靠描、涂、抹,改拼凑形象的绘画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毛 笔
     中国绘画用毛笔分为刚、柔、兼毫三人类。刚毫主要有石獾毫、猪鬃毫、兔毫(又名紫狼毫)、狼毫等;柔毫主要有羊毫、兔绒毫、鸡毫等;兼毫是刚柔相兼之毫,一般是刚毫在心,柔毫在外,也有刚柔毫相杂混制作的。刚毫按之曲而散,提之直而集,点画较易指挥,粗细变化随意,易现棱角,笔道易显有力,笔肚容水量少,勾勒线条、做小的皴擦最为得力,宜做工笔画和小写意,更适合初学画者用;柔毫按之易曲不易散,提之不易直不易聚,点画较难控制,笔痕浑圆无棱角,初学者难掌握,如用之得法,勾勒皴擦可出现丰富而又深刻之效果。柔毫笔肚容水量多,宜做泼墨泼彩大写意,在工笔画中做大面积涂染;兼毫笔性取刚柔毫之中。
     画工笔画一般需备勾线用的衣纹笔或叶筋笔一支,小红毛一支,着色用的大中小白云各一支,羊毫大楷一至两支。画写意画需备石獾写意一支,狼毫书画笔一支,叶筋或衣纹一支,羊须提笔一支,长锋羊毫大楷或大中白云二支,宿羊毫提笔一支。
     中国画用笔,贵在长、尖、圆、齐、健。长则含墨多,入笔竖卧变化大,易周旋;尖则笔锋尖锐,画细部易准确;圆则笔痕圆壮饱满妍美;齐则笔转处不妄生圭角,健则用笔有弹性,易刚劲有力。
     中国画笔较贵,要注意保护。新笔买来后需用清水泡开(不可用热水,热水使笔根胶脱易掉毛,同时可使笔锋变形),用好墨画一定时间,再加清水洗净保存为好,否则新笔有胶粘着,易招虫。笔用完后不可久浸水中,久浸则笔头腰腹膨涨不能用。要随用随洗,用生纸擦去余水挂在墙上,或倒插在笔筒中。长期贮存时要放入樟脑,以防虫蛀。

     执 笔
     中国绘画执笔,多采用拨镫法,拨镫法如持物拨灯心,如足踏马镫可自由运转,即能有力,又可灵活。具体方法是:拇指在一侧横撑住笔管;食指和中指在另一侧用上节末着管,食指压管,中指钩管;无名指紧贴中指以指甲抵住笔管;小指紧贴无名指起辅助作用。拨镫法又分龙睛、风眼、鹅头、回腕、—伸腕五法。龙睛法是,拇指节外凸,使掌虚而宽如握鸡蛋,便于以指拨管;凤眼法是,拇指节内凹,指实,便于以指捻管;鹅头法是,食指尽力高钩,指更实,便于用腕以上力;回腕法是,腕回勾,又名死腕,腕实指实,宜用肘力、臂力;伸腕法是,腕掌皆横,便于捻管。
     执笔要指实掌虚。指实,就是要使五指皆能致力于笔管,但实并非紧,实有如按笛拨弦之妙,既能有力,又可灵活,而紧则力死管不活,掌虚,就是要用指端执笔,使掌中空虚,手指方可灵活,若用指中执笔则掌实,指自然死板而不灵活,指死则笔就必然死了。
画工笔画可端坐正视为之,然画写意画必须直立,二足略分开着地取左右开弓之势。工细之画及要求形象严谨之处执笔管宜低,粗犷之画及形象需松动灵活之处执笔管宜高。工笔画可悬腕,亦可不悬腕,然写意画必须悬腕、悬肘、悬瞥。无论是画工笔或写意(壁画除外),均要将画纸平放手案上为好,以便于用笔用墨,尽情挥毫,随意泼洒,身离案约三寸左右,画案高至大腿根部为宜。

     笔 锋
     用笔有中、侧、拖、逆、裹、散六锋。
     中锋:笔垂直于画面,笔毛自然合拢,笔尖在后,顺毛而行。中锋笔痕圆浑有力,如棉里裹针,力藏而不露,是中国画勾线的主要笔锋。
     侧锋:笔侧卧于画面,侧毛而行。侧锋笔痕变化丰富,表现力强,为皴擦点染之常用笔锋。
     拖锋:笔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拖锋行笔放松,可边行边转笔,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洒脱,是大写意画法中常用笔锋。
     逆锋:笔侧卧于画面,笔尖在前,逆毛而行。逆锋如犁垦地,行笔艰涩,笔痕斑剥自然,苍厚有力,亦是写意画中常用笔锋。
     裹锋:笔落画面后即转笔,将笔毛拧紧如绳而行,裹锋劲挺含蓄,笔痕毛而苍润厚重,为书画中常用笔锋。
     散锋:笔毛散开而行。散锋笔痕苍茫迷离,轻松飘逸,宜皱山画水,丝毛写发,最有自然生动之感。
     以上六锋根据表现需要,可以先后单独使用,也可以在—笔中同时配合使用,如中锋同的裹笔为中裹锋,逆锋同时裹笔为逆裹锋,散锋侧卧逆行为侧逆散锋等。相互矛盾的三对笔锋,中和侧,拖和逆,裹和散只能在—笔中先后变化着配合使用。
在古今画坛上由于时代风气不同,世俗好恶不同,作家性情不同,出现各自以一种或几种笔锋为主,形成各家用笔风格,但这不能说哪种笔锋好,哪种笔锋不好。有人讲:“用笔贵在中锋”。甚至还有人讲: “非中锋用笔,皆邪门歪道也。”实际上,用笔的好坏,不在用什么锋,而在于用笔效果是否能绘形传神。笔之六锋皆町出笔力,又可尽变化,在地位上同等重要,用什么锋,由所要表现的内容灵活央定,决没有什么固定的框框。

     运 笔
     古人曾按照运笔的效果总结出“十八描”、 “十六皱”等运笔法。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是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学习的。但是,我们在继承这些传统经验的同时,一定不要生硬地,程式化地套用,好象画什么东西必须用古人所说的什么描,什么皱,把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束缚住。应该说,就技法而言,要表现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无穷尽的形态意趣,其方法也应该是千变万化无穷尽的。我们应该根据现代中国画的表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运笔方法,使各种笔锋和各种运笔法巧妙配合,灵活运用,产生无数丰富多彩的用笔效果,为现代中国画的繁荣服务。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运笔方法,这些运笔法是按动作而分的。
     入笔:无论何种笔锋,落笔时都要逆入藏锋,忌锋芒毕露,求自然含蓄之意。
     收笔:笔行结束时要注意回锋,或于纸上回,或于空中回。总之要笔止意收,使形象有充分实在之感。
     提笔;提笔而行,笔尖部着纸,用笔似轻,实则纤劲有力,如“锥划砂”,此法多用于勾勒线条。
     按笔;按笔而行,笔肚着纸,笔痕沉重饱满圆厚,此法宜表达体积和重量,故为运笔中常用之法。
     匀笔:握笔有力,手臂平稳,行笔均匀,无忽轻忽重为匀笔,是工笔画法的主要运笔法。
     战笔:行笔时用手指轻轻拨动笔管或以手臂轻度上下颤抖为战笔(也称颤笔),战笔笔痕老棘,自然,为写意画中常用笔法。
     疾笔;笔行迅速,如电闪蛇惊。疾笔飞舞生动,富于运动感,易显飞白,常表现运动中物体。
     徐笔:笔行迟缓,婵婵如病妇掺行。徐笔娴静稳重,富于安定感。常表现静止的物体。
     刚笔:运全身之力至笔端,行笔刚强有力,如“金钢杵”,力能扛鼎,刚笔需刚在表,柔在里,刚中有柔。
     柔笔:用笔轻柔,然柔笔需柔在表,刚在里,柔中有刚。
     虚笔:飞白之笔,意到笔不到。
     实笔:无飞白之重实笔。
     顿笔:行笔中忽停并按住为顿笔。顿笔可使笔痕出现外凸的效果,富有节奏感,象音乐中的休止符。
     挫笔:笔行而后挫一下再行为挫笔,此种笔法可给人一种艰涩感和笨拙感,古人称之为“金错刀”。
     转笔:笔行而圆转为转笔,转时要注意劲挺气贯、勿停、勿迟疑,如“折钗股”。
     折笔:笔行而方折为折笔,折时要注意按笔,稍停,勿油滑轻浮,要保持笔划方重。
     滑笔:握笔轻松,行笔似云行水过,轻快流畅的笔法为滑笔,要注意把住笔,使笔随臂行,忌臂随笔行。滑笔较轻浮无力,不可多用,多用画易甜俗。
     涩笔:握笔有力,笔行迟顿,如逆水顶风而行,好象有一种力量在阻止笔的前进。涩笔不能犹豫不决,迟疑不前,否则出现生硬疙瘩棱角。
     点笔:握笔上下运动,笔锋着纸,或重如巨石坠地,或轻如雏鸡啄米,或中锋或逆锋,或裹锋或散锋,或急或缓,或大或小,可点出不同的点子效果。
     擢笔:执笔上下运动,笔肚着纸,或原处连续按几下,或上下左右连续按几下。擢法是写意画的常用笔法。
     根据表现的需要,运用各种笔锋和运笔法的巧妙配合,可以产生无数丰富的运笔效果。

     笔 要
     用笔要有意、有韵、有力、有趣,要稳、要活、要狠、要准。
     要有意,即要有笔意。笔之意是指用笔要有内容,或表现客观之形神,或表现主观之神意,或刚或柔、或豪或媚、或苍或秀,必先立其意而后运笔。意思刚则笔刚,意思柔则笔柔,意思豪则笔豪,意思媚则笔媚,意思苍则笔苍,意思秀则笔秀。故作画不可走思,走思则意惭,意断则气断,气断则力谢,力谢则笔意全无,其笔道必然无意而流于描形而已。
     要有韵,即要有笔韵。音乐讲音韵,讲音色、音质、音阶等有节奏地变化。用笔要讲笔韵,使用笔在六锋及提按、快慢、顿挫、刚柔等笔法运用上有节奏地变化,组成象交响乐那样,既有变化又有统一调子的效果,从视觉上给人以韵律感,音乐感。
要有力,即要有笔力。用笔要实实在在地表现物象,给人以生命与力量的真实感受。古人讲用笔要“力透纸背”、 “入木三分”、“力能扛鼎”即是这个意思。然而力有刚有柔,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方为笔力到家。若用笔刚中无柔,似玻璃硬而薄脆,柔中无刚,如豆腐般软而不韧,则为笔力浮嫩。要使用笔有力,须首先用意要有力,然后以意领气,以气导力,运全身之气力,由肩至臂,由臂至腕,由腕至指, 由指至笔端,由笔端而达于纸,每一环节均不可松弛, 自然可以得到有力之笔道。
     要有趣,即要有笔趣。笔趣是讲用笔的趣味,不要呆板枯燥千篇一律,要新鲜生动,可以启发观者的兴趣和联想。但是用笔趣味的追求一定要有助于(至少是不减弱)对画面形神意的表达,不要只求用笔形式的新颖,破坏了整体形神效果。
用笔要稳,要沉着不可慌忙,慌忙易轻浮失势。作画时心情是激动的,用笔却要沉着稳重,处处留神,处处留意,处处留力,这样就能高度控制住笔的行进,能够做到控制到每一点,使每一点都尽可能反映出形神意,表现出细致微妙而又丰富的内容。古人讲“积点成线”,宾虹老人讲用笔要“留”、要如“屋漏痕”即是此意。
     用笔要活,即用笔要虚灵生动,意到笔随,随机应变,能拙能巧随类为之。用笔之活全在于心、腕配合如一,腕能随心所欲,心活腕自活,腕活笔自活免
     用笔要狠,即用笔要肯定。中国画,立意要收要慎精微,落笔要放要肯定,肯定就给人以可信感。若用笔不狠,犹疑描抹,即使造型很准也会给人以虚假造作的感觉。
     用笔要准。准是用笔的基础,准则落笔始能有形,有神、有意,运笔始能有韵、有力、有趣,始能稳、活、狠。用笔不准,意向左而右,意思长而短,意要方而圆,立意再高,笔不从心,是画不出好画来的。

     笔病
     用笔之病在于空、死、弱三字。
     笔空则墨中无笔,笔中无意,信手涂鸦,形走神离,一片烂墨,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无刚无柔,无虚无实,横涂纵抹,人被笔用。
     笔死则腕呆笔疯用笔无韵,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向画之际,,妄生圭角,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状物刻板,不能灵活流畅。
     笔弱则腕弱笔瘫,用笔轻飘无力,意画干则枯,意画湿则肿,意画柔则软,意画刚则脆,墨浮于纸,不能力透纸背。

     练 笔
     练习笔法,首先要练执笔。取拨镫之五法反复练习运用自如。学工笔可以不悬肘,学写意从一开始就要练直立执笔,悬肘悬腕,可能开始手指发抖,笔不从心,但坚持练习一年半载自然心手相应了。若一开始执笔就不严格要求,养下不良习气,终生难改。
     练习运笔有四个途径。一是以书法练笔。中国书画同源,中国书法是由象形绘画文字演变而来,因此,真草篆隶等书法用笔有很多可直接拿来表现绘画内容。学习书法可以锻炼笔意、笔韵,笔力、笔趣,可以增长魄力,练习用笔的稳、准、狠、活。二是纯笔道练笔。虽然画法用笔可得益于书法,然而书法之笔法远远少于画法之笔法。故除多绦书法外,仍需自觉运用六锋和诸运笔法的配合,练习各种用笔方法,体会其效果。三是临摹练笔。取古今名家绘画真本(或好的印刷品),常备于案头,朝夕临摹,分析研究其笔路笔法,将先人终生研究之成果,数日内即可成为己法,可谓有事半功倍之效。四是通过写生练笔。无论书法用笔和一切传统的画法用笔都是前人直接和间接地从自然形态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因此,通过写生进一步验证先人之笔法,同时亲自从客观形象的写生中总结新的笔法,实为练笔方法中最重要之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