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images

韵谱辑录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填词指要


作者:佚名

 

 

柳梢青
+∣--(韵)+-+∣(句)+∣--(韵)
+∣--(句)+-+∣(句)+∣--(韵)

+-+∣--(韵)++∣(豆)--∣-(韵)
+∣--(句)+-+∣(句)∣∣--(韵)


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栗珠垂。
半颗安榴,一枝(左禾右农)杏,五色蔷薇。

何须羯鼓声催,银(左钅右工)里、春工四时。
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
--宋 张 林(灯花)

(1)本调十句,四十九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2)第四、五句为四字对句。后片三、四句亦有用对者。
(3)例词以灯花为题,前片用各种花来作比喻:白玉枝头,先把灯花草比作白玉做成的树枝,言在枝上忽然看到花骨朵儿(蓓蕾)。那灯花结的蕊,象一束下垂的桂花(金粟),又仿佛半颗石榴子(安榴即安石榴,以产于西域安石国而得名);再看,灯蕊越结越大,成了一枝(左禾右农)艳的杏花,或者带有各种色彩的蔷薇。后片好发奇想,反问何必靠人力用击鼓(据《羯鼓录》,其状"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其声促急。南北朝时经西域传入内地,盛于唐玄宗时)声来催花开放,在这油盏(银(左钅右工))里灯芯草由结蕊到开花,由开而谢,就有四时交替吆。只笑那飞蛾,学着蝴蝶,在灯花周围扑个不停呢。作者在这首词里用很小的题材,能写出那么多的内容,不能不佩服他构思的新颖和想象力的丰富。

西江月
+∣+-+∣(句)+-+∣--(平韵)
+-+∣∣--(叶平)+∣+-+∣(叶仄)

+∣+-+∣(句)+-+∣--(平韵)
+-+∣∣--(叶平)+∣+-+∣(叶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

(1)本调五十字,八句,前后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例须同部,见本书附录词韵。
(2)起二句为六字对,亦有不对偶者,以对偶为佳。第四句六字,换用词部仄叶。后片字句句法,均同前片。
(3)例词为辛词名作之一。这是一首以农村为题材的词,时令在炎夏的夜里。那时作者退隐在江西上饶带湖,风景幽美的黄沙道就在附近。因为是一首小词,所以选用了一晴一雨两个小场景。前片写晴,开头两句是对仗,上句写树上的乌鹊因月光明亮而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有一种意见把"别"解作动词,说"别枝"是离开枝头之意,这种说法似欠通顺,且与下句的"半夜"不成对,不可取。下句说蝉在清风吹拂的半夜还在鸣叫(说明天气炎热)。不过,天气虽热,却是风调雨顺,"稻花香里说丰年"表明,稻子正扬花,一片芳香,丰收在望,词人内心异常高兴,而要称赞一番。但是,词人在这句后面紧跟一句"听取蛙声一片",借一片蛙鼓之声来歌唱丰年,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心头的喜悦。这种写法,即所谓侧面烘托,比直来直去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后片写雨。夏夜的雨不同于"随风潜入夜"的绵绵春雨,而是变化倏忽,来去无定的阵雨。刚才不是明月在天,树梢鸣蝉吗?一会儿,天空被乌云遮蔽,天边只剩下七八个星星了,大有山雨欲来之意。果然,在山前,已经淅淅沥沥地飘下了"两三点雨"。这时,词人当然不能再象原来那样从从容 容,而要赶快找个地方避雨了。他自然想起了过去附近土地庙树林旁边有爿茅店,于是他急急忙忙地跑过小溪的桥,再拐个弯,抬头一看,那爿茅店忽然在"社林边"出现了。
这首词总共不过五十个字,但内涵却很丰富,前片表现那种丰收的喜悦,后片写茅店的突现眼前,无不生动灵活,跃然纸上,真可说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地。写作上的这些特点,需要仔细玩味,深入体会。

南歌子
∣∣--∣(句)--∣∣-(韵)
+-+∣∣--(韵)+∣+-+∣∣--(韵)

∣∣--∣(句)--∣∣-(韵)
+-+∣∣--(韵)+∣+∣∣--(韵)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欧阳修

(1)本调又名《南柯子》,五十二字,八句,前后片各三平韵。
(2)起为五言对句,末句为九字句,万树《词律》称句法可上六下三,亦可上四下五。
(3)例词刻画一个女郎的外型美和内心美。开头两句一写用泥金带子束起来的凤髻,一写头发上插着龙纹玉掌形的梳子,这是写女郎的头饰,由头饰之美而想见其容貌之美。因为是一阕小词,不容许用铺叙手法,所以三四两句即转而写女郎的心理活动,爱问自己的眉毛是否画得时髦。"画眉"句出自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可能暗示这个女郎还是新娘。后片"弄笔"两句写女郎提笔欲书的情态,她考虑良久,却不晓得到底怎么写,又怕耽误了绣花功夫,于是便笑着问周围的人,"双鸳鸯字怎生书"?刻画人物相当生动,使用的语言很优美,从外貌到内心都切合一个年青女子的特征,虽说它是艳词,却无轻佻之感。末句一作"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醉花阴
+∣+--∣∣(韵)+∣--∣(韵)
+∣∣--(句)
+∣--(句)+∣--∣(韵)
+-+∣--∣(韵)+∣--∣(韵)
+∣∣--(句)
+∣--(句)+∣--∣(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喷金兽。
佳节又重阳,
宝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重九)

(1)本调五十二字,十句,前后片各三仄韵。
(2)后片次句五字,句法为上一下四,第一字应仄。但词家多作上二下三,在此情况下,第一字可平。
(3)此词为李清照代表作之一,"莫道"三句,久为脍炙人口之名句。作者不正面抒写与其夫别离之愁情,却借物喻人,移情于物,从艺术构思到语言,予人以奇妙之感。作者塑造的形象虽不适用于今天,但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却值得学习。据伊士珍《琅(左女右皿中一下哀去亠)记》载:李清照曾以此词寄给她的丈夫赵明诚。明诚赞叹,自愧不如,又很想超过她,于是谢绝宾客,废寝忘食达三个昼夜,填词五十阕,把李词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品评。"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洁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从这里也可看出前人对李作评价之高。
浪淘沙
+∣∣--(韵)+∣--(韵)
+-+∣∣--(韵)
+∣+--∣∣(句)+∣--(韵)

+∣∣--(韵)+∣--(韵)
+-+∣∣--(韵)
+∣+--∣∣(句)+∣--(韵)

例一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 煜

例二
云气压虚阑,青失遥山。
雨丝风絮一番新。
上已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

华发已无端,何况花残?
飞来蝴蝶又成团。
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
--清 蒋春霖

(1)唐时原为七言绝句体,二十八字,至李煜始改双调,长短句。本调共十句,五十四字,前后片共四平韵。
(2)例一作者李煜作于亡国破家、变皇帝为囚徒之际,故能一洗花间脂粉之气,而寄以故国之思。"梦里"二句和"流水"二句,皆用白描手法,而意境自远。可见填词和吟诗、作文一样,首先须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感动人的作品来。
例二作者生于清嘉庆年间,一生不得志,早年致力于诗,中年时悉数烧毁,全力填词,终于取得成就。这首词头三句写出河失色,风雨频催,喻家国多难,接下来说虽然过了上已、清明,寒气还是未消,实指家国之多难。后片进而表示对时局的不满。春天本来是百花怒放的季节,可是现在花开得不是时候,何况花已经凋谢了!只有蝴蝶还在忙忙碌碌,成团地飞来飞去(可能指一些钻营者)。结尾两句明显地道出了作者冷对世道的心情。通篇比兴,层层深入,写得从容自然,能代表清词的新成果。据谭献说:"此词本事,盖感兵事之连结,人才之惰窳而作。"(《箧中词》)嘉庆以后,清廷政治日趋腐败,以作者的处境而有此托意比兴之作,是可信的。

 

鹧鸪天
+∣--+∣-(韵)+-+∣∣--(韵)
+-+∣--∣(句)+∣--+∣-(韵)

-∣∣(句)∣--(韵)+-+∣∣--(韵)
+-+∣--∣(句)+∣--+∣-(韵)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代人赋)

(1)本调五十五字,九句,前后片各三平韵。
(2)前片三、四句,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3)例词题曰"代人赋",不过是虚晃一枪,其实处处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感表。当时作者被朝廷撤了官职,隐居农村。词的前片通过柔桑、幼蚕、黄犊、暮鸦等事物写出农村早春的一派生气,表示自己是乐于过田园生活的。过片三句,实际上还是前片意思的补充,就是说,这春天的气息,还表现在山路边酒家门前的酒旗之上。接下去意思有了转折。莫看城中开着桃李,它们却在愁风愁雨呢,结尾回写一笔,说真正的春天却在那野菜花上,同前片的春意前后呼应。此词结尾两句用的是比兴手法,城中桃李实指南宋君臣在敌人面前的妥协投降,而溪头荠菜花上的春色则暗示真正的力量在老百姓的身上。言近旨远,平中见奇。从这首小词里,也可看出作者工力之深厚。又此词前片第二句的韵脚"些"属"麻"韵,读作"虾"(xiā)。

 

虞美人
+-+∣--∣(仄韵)+∣--∣(叶仄)
+-+∣∣--(换平韵)+∣+--∣∣--(叶平)

+-+∣--∣(换仄韵)+∣--∣(叶仄)
+-+∣∣--(再换平韵)+∣+--∣∣--(叶平)

 

例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 煜
例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 蒋 捷

(1)本调五十六字,八句,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2)第四句九字,以一气呵成为佳,语气可于二字、四字或六字处作逗,视具体情况而定。
(3)例一为李煜名作。从作品的内容来说,李煜思念的故国无非是过去那种供他个人享乐的封建小朝廷,他的哀愁是亡国之君的哀愁,没有什么社会意义。问题是作者在这首词里表现的感情是真切的,运用的对比手法也很成功,特别是词的结句,把抽象的"愁"比作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滔滔滚滚、永远流不完的春江之水,既贴切,又形象,不愧为千古名句。
例二的格局系从稼轩《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脱胎而来,用今昔对比手法来表现一生的经历。开头两句写少年时的浪漫生活,三四两句记壮年的流浪生活,以上写过去。后片"而今"两句转入现在,两鬓斑白,寄身僧庐,听着外面的雨声,已经无动无衷,言外之意,是自己因经受了亡国的创痛,感情变得麻木了,词中的"雨",隐寓着国家的变故,温庭筠《更漏子》:"桐梧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结句反用其意,化个人离愁为亡国之痛,大大加深了题意。这是由作者在宋亡后不愿仕元的高尚人品决定的。

南乡子
+∣∣--(韵)+∣--∣∣-(韵)
+∣+--∣∣(句)--(韵)
+∣--+∣-(韵)

+∣∣--(韵)+∣--∣∣-(韵)
+∣+--∣∣(句)--(韵)
+∣--+∣-(韵)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1)本调五十六字,十二句,前后片各四平韵。原为单调,始自欧阳炯,冯延已演为双调,宋代词人多从之。
(2)例词为稼轩晚年作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恢复中原之志,不减当年,讴歌孙权,为的是借古讽今,以示胸中不平之气。末句出自《三国志?孙权传》注引《吴史》中曹操的话。曹操看见孙权指挥的军队非常整肃,便慨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仲谋是孙权的字。
全词风格豪放,笔墨挥洒,是辛词代表作之一。豪放派词易懂不易学,学填词者宜掌握这个特点。

 

鹊桥仙
+-+∣(句)+-+∣(句)+∣+-+∣(韵)
+-+∣∣--(句)∣+∣(豆)--+∣(韵)

+-+∣(句)+-+∣(句)+∣+-+∣(韵)
+-+∣∣--(句)++∣(豆)--+∣(韵)

例一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 观

例二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揽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宋 范成大(七夕)

(1)中国民间传说,每年七月初七夜,天上织女牛郎相会,使鹊为桥云。本调即由此得名。十句,五十六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首二句都入韵者。
(2)首二句多作四字对句。第五句七字,上三下四。后片句法均与前同。
(3)例一为秦观名作之一,词牌名与内容一致,都是讲的牛郎织女相会事。词的头三句写织女在七月七日想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金凤"二句是对他们相会的肯定。后片头三句写好景不长,织女与牛郎才相聚,便又要踏上"鹊桥归路"了,她真是不忍回头啊,结末两句是用以自慰的话,即倘若双方永远相爱,又何在乎一朝一夕呢?语里行间歌颂了真诚的爱情,是可贵的,关于这两句的解释,俞平伯先生认为,"牛女虽一年一度,毕竟地久天长;人世虽暮暮朝朝,却百年倾刻"。这样解释可以补足前片"天上人间"意,并有《高唐赋》字面(见《唐宋词选释》),做到前后贯通,特附录于此作参考。少游此词有叙有议,柔中见刚,在《淮海集》中很少见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豪放词风。
例二题材与例一相同,立意和写法上有别。前片言七夕织女与牛郎相会为群仙所妒。后片指出这种草草相逢还不如没有为好,否则是旧愁之上又加新愁了。从内容来看,这首词通篇用的借喻,可能有寓意。

 

继续>>>>

返回上页